法律风险管理网

www.legalrisk.cn

ENGLISH
当前位置:
   最新文章
从甲午到七七——真相与反思
来源: | 作者:吴江水 | 发布时间: 2020-01-29 | 1890 次浏览 | 分享到:

193777日,日本侵略者炮轰宛平县城、进攻卢沟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毅然奋起,英勇抵抗。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百度百科。

回顾那国破山河在的悲凉和“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惨烈,恕我从不接受那些仪式化的纪念和非黑即白说教,一直“政治不正确”地想知道那场战争到底是蓄谋已久还是阴差阳错。看罢冯学荣先生引经据典的《日本为什么侵华》、郭贷君主编的以蒋公日记为印证的《重探抗战史㈠》,更是令人掩卷长叹。现梳理主线如下:

一、祸起朝鲜

1894年的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对于清帝国的“坚船利炮”颇为忌惮。但明治维新使日本脱胎换骨,睁开眼睛看世界、基于理性想问题,卯足了力量备战,以期一赌国运扩展发展空间。打赢甲午战争终于让日本有了狮子大开口的机会,于是《马关条约》既割台湾及附属岛屿又赔款白银2亿两,还割让辽东半岛。

此前,俄罗斯曾强行从日本夺走库页岛南部,此时更不愿让日本独吞。于是联合法、德“三国干涉还辽”,日本只好多拿了3000万两赎金走人。日本开战本为控制朝鲜,使之成为向大陆扩张的跳板、与俄罗斯势力的缓冲带,战争赔偿是其意外之财。

随即,日本为消化战争成果开始中日“亲善”政策,两国关系相对平稳。其间日本似无再战打算,还出资补贴清国留学生,包括军事留学生蒋公。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日本、朝鲜、蒙古地理位置图

北海道北望鄂霍茨克海,俄罗斯并不遥远

二、开门揖盗

俄罗斯借大清感恩不尽之机与满清签订《中俄密约》,同盟对付日本并修建穿越满洲且自此引来祸水的“中东铁路”。后又强行将军舰开进旅顺强租旅顺、大连,并于1898年以《旅大租地条约》得到驻军权、建造铁路支线权、采矿权、采伐权。自此,俄罗斯终于步步为营在中国东北立足,并插手被日本视为势力范围的朝鲜事务,加之曾以不平等条约欺凌日本,更让日本坐卧不安。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对外侨展开滥杀,俄国以保护侨民为名加入八国联军进北京,并以保护中东铁路、清军袭击海兰泡为名从黑龙江打到辽宁并赖着不走。

海兰泡当时虽以《瑷珲条约》划归俄国,但中国人仍有权居住。俄罗斯借口防范义和团要求武装入境保护中东铁路,遭拒后鸣枪示威,清军则抢先炮击俄舰及海兰泡城,俄罗斯随即击败满清军队并驱离中国人。海兰泡惨案中,数千中国人被杀或淹死在江中。

清廷此时大梦方醒不愿答应其退军条件,日本则角色反转劝俄罗斯退出东北。俄罗斯在东北的存在让日本坐卧不安,与俄罗斯划分势力范围的谈判也毫无进展,俄远东舰队在旅顺的演习终于让日本失去耐心要求朝鲜归日本、中国东北归俄罗斯,但仍被俄罗斯拒绝,于是日俄于1905年开战。

清廷表面“严守中立”暗里则支持日军。最终日军以死亡约10万人的代价在海、陆同时打败俄罗斯,以《朴茨茅斯和约》结束战争。俄罗斯势力退出朝鲜、吐出在中国东北的权益、归还库页岛南部。日本同样借机要求清廷给予回报,但清廷只应允将俄罗斯在东北的“满蒙特权”转给日本。而后的一系列事件,皆因日本人对“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一权益念念不忘而引起。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与清国隔江相望,东北成为其战略缓冲。

三、故伎重演

德国在1895年参与干涉还辽后一直觉得回报太少。1897年,在山东大刀会杀死两名传教士后出兵强占胶州湾,并于次年以《胶澳租借条约》取得周边的租借权、驻军权、修建胶济铁路权、沿线开矿权。但到一战打响,日本抓住机会故伎重施,于1914年向北洋政府提出帮中国武力夺回青岛,获欣然同意。事成后驻军不动,再次狮子大开口,提出了著名的“二十一条”。

袁世凯极力抵挡并故意将其泄露给英美等国,英美均要求不损害中国领土之完整,俄罗斯也参与施压。最终,删除七条并修改后分为两个条约签署,即《民四条约》。因此,袁世凯并未签署过所谓的“二十一条”。

1919年,中国作为协约国战胜方在巴黎和会上主张收回原为德国租借地的青岛,但英美认为既然中日已经签了条约就得遵守,因此将德国的权利让与日本。为此引发中国多处示威并掀起抵制日货运动,包括五四运动。直到1922年,通过《九国公约》由中国支付5300万金马克后,日本移交权益并撤军。

旅顺,天然的优良军港。日军始终无法突破电岩炮台的守卫,只好沉船阻塞航道。

日俄战争后日军在旅顺建立的存放战亡将士骨灰的表忠塔“,后被改为现名。

旅顺俄军望台炮台,其中一门炮管被日军炮弹炸断。

地面战斗中被日军付出惨重代价炸开的俄军工事之一,弹洞至今清晰可见。(摄于大连日俄战争遗址)

四、卷土重来

1917年时,为了讨伐孙中山的广州“护法政府”,在袁世凯身故后任总理的段祺瑞向日本借“西原借款”以资军用。

1919年苏联的成立及输出革命让各国恐慌,尤其是日共提出的废除天皇制等更令日本胆寒,视苏联为俄罗斯死敌的卷土重来,因此当1923年孙中山提出与苏俄合作时日本与之关系急剧恶化。

1927年间,北伐军部分士兵在汉口、南京侵犯外侨的事件使日本对华亲善派倒台,强硬派上台。南京政府还宣称“将在最短时间内,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未经国民政府参与而修改和批准的条约,一律无效。”

1928年,北伐军逼近济南,日本派兵护侨。北伐军进城后,发生中日军民冲突,中国百姓死亡伤数千。后北伐军退出济南北上,北洋政府“大元帅”张作霖退回关内。12月,张学良下令降下五色旗、东北易帜,北洋时代结束、南京政府取而代之。更令日本担忧其“满蒙特权”以及“西原借款”的归还。

五、满蒙权益

中国东北在鸦片战争之前一直作为“龙兴之地”禁止汉人进入,后开禁“移民实边”。北洋时期张作霖在东北形成势力,但对日本人维护“满蒙利益”的请求则向来推诿,甚至借关东军平叛后也改送大洋而不兑现承诺,令日本人除之为快,故有皇姑屯之变。张学良对日本则态度更甚。对日本人的要求要么拖延,要么答应后禁止中国人与之交易,使东北日侨民和关东军对和平解决感到绝望。

当时日本将通过条约得到的满蒙权益中未执行部分称之为“满蒙悬案”,到九一八之前居然已积累到三百多件。日本文武官员均认为“悬案”需要解决,而国民政府则认为那些是“不平等条约”,不愿遵守以免背上“卖国贼”帽子。

但日本对华此时仍无长期政策,而且关东军、日本军部、日本政府各有打算。此时日本爆发的经济危机需要转嫁,“新仇旧恨”是日本关东军中极端“爱国”军人在东北挑起事端的主因,当时日本政府及军部并不知情。

六、沦陷之耻

19315月,日本军事间谍中村震太郎一行四人因未带护照而在兴安岭内考察被东北军抓获,查明身份后被直接处决并毁尸灭迹。日方通过当铺里的死者手表查明真相并掀起轩然大波。但东北军回复南京政府并无此事,于是外交部回复“中村事件是日方虚构的,毫无事实依据”。在无法否认事实后,对事件的解释又一再改口。

对于东北,当时日本人的理解,一是满清不代表中国、中国在长城以南,二是孙中山已经声称将满洲权益让给日本。当时中国人与日本人、朝鲜日本人的冲突也有发生,东北军中也有不少抗日宣传。

九一八发生时,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约有一万人,东北军为22万而且还有30架飞机、完备的军事工业体系。但为了执行张学良的不抵抗命令,大部分束手就擒。为了对上交待和逃避世界舆论,日本军人伪造了“柳条湖事件”遮羞。

事发后,国际联盟经调查于1932年得出结论: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件不属于自卫而属于侵略;日本在中国东北由于历史上的条约而取得的权益合法有效;中国当局煽动反日及不处理“满蒙悬案”具有一定的过错和责任;东北应成立特别行政区由国际共管。

此报告通过后,日本退出国联,中国也不接受。自己不积极抵抗,“以夷制夷”不是免费的午餐,要么吃不起、要么吃不到。

七、沪淞挑事

19321月,为了转移公众视线,日本驻上海武官助理及川岛芳子制造了殴打日僧致死的“日僧事件”,从后来的审判看似是个人行为。但日本海军陆战队以保护侨民为由加派兵力,并在要求中国军队退出闸北遭拒后发起进攻,首次沪淞抗战打响。后经国际调停,日军退回驻地,双方之间建立非武装区。

3月成立的“满洲国”,在日本方面是为了在国际上遮羞,在满清后裔方面则是“亡国”的旧恨加上逊位后于1924年优抚条件不落实还被驱逐出宫的新仇。

同年5月,温和的政治家犬养毅被极端军人刺杀,文人们开始小心翼翼。

 “满洲国皇宫”内景及场景、屏风(摄于长春伪满洲国博物馆)。

“建国”纪念章

八、致命缓冲区

19335月,中国的长城抗战失利后,关东军按军部命令驻守长城以北。连九一八的策划者石原莞尔也主张就此歇手,因为日本的主要敌人是苏联。由于担心中国军队以众击寡,关东军便策划在华北建立一个自治政府作为与中华民国之间的战略缓冲带。当时的日本政府主张中日亲善,但条件之一的承认伪满洲国令国民政府无法接受,可能是吸取了以前的教训。

而正是这个计划的实施,导致了中国政府判定日军的计划是自北向南蚕食中国、中日的全面大战不可避免,这一点从蒋介石日记中也得到印证。因此,尽管九一八已经开启了侵华战争,全面大战却是由此肇始。

19362月,日本极端军人发动二二六事变刺杀了一批政府要员。至此,政坛已无人再敢与军方对立,日本军国主义如同脱缰的野马,向战争和覆亡一路狂飙。

九、神秘的枪声

引爆七七事变的,并非关东军而是“中国驻屯军”。他们的驻扎是因为1900年义和团杀死日本驻华外交书记官后,日军随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然后依据《辛丑条约》驻扎。加派驻屯军的说法,是阻拦关东军越过长城。

吊诡的是,事发前双方都听说七七要有事件发生。193777日晚,日军在演习时,突然从背后发来枪声,同时报告称有士兵失踪。请示上级后要求进城搜查,遭中国守军拒绝后于8日凌晨炮击宛平城,双方开打。停火谈判时又遭日军炮击,于是再打。后日军找中方调停后约定同时撤军,日军撤离时中国军队追击,于是再打。后发现中方军令根本未下达,于是停火、再撤军。79日中午,双方撤完。

710日,双方对善后事宜未谈成,再打。11日,终于想出均可接受的条件,双方达成停火。但树欲静而风不止,日本内阁未充分了解情况即于同日决定增兵。而早在78日,中共中央已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蒋介石也于717日发表全面抗战演说,日本政府恰恰也于同日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南京政府彻底被激怒,要求前线官员不再作任何妥协。

十、不可收拾

722日,双方又听到对面传来枪声,互相指责后联合调查,发现是中间地带有人放鞭炮。

726日,“中国驻屯军”27辆军车从广安门入城“保护侨民”,与守城中国军人冲突后交火。728日,日军发起进攻,中国守军撤出。

89日,两名日本海军陆战队员醉酒后驾车闯入虹桥机场被中国士兵击毙,中国军队拒绝了日军要求其退出沪淞停战区域的要求,并于13日依照蒋的战略主动发起进攻。日本文武官员为此一致主张“膺惩暴支”。99日,日本举国转入战时体制。日本军部原定战事限于上海,后又同意了前线日军进攻南京的主张。战事遂进一步扩大并发生南京大屠杀,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卢沟桥的石狮和桥面

宛平城墙上的弹洞



七七事变时的军事分布图

抗战场景(摄于抗日战争纪念馆)

这些与中学课本迥异,是否就是真相?从事事有出处的引注以及信息质量、作者的治学态度来看,可信度极高。合上书本,回顾那一个个刺痛神经的细节,有种一言难尽的感觉:中国是否在反反复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

⑴战略之谬

自始至终日本的战略防卫重点都是苏俄,或者说本应日、苏之间大战。但结局是中国虽收回台湾却失去外蒙,日本败于苏联后不仅失去了夺回的领土还失去了北方四岛,苏联则坐收渔利还顺势抢劫了中国东北。双方岂不都是最差的战略选择?

⑵契约观念

日本始终耿耿于怀的,是他们付出惨重代价打败俄罗斯后中国政府没有兑现答应的回报,中国耿耿于怀的则是那些属于不平等条约。所有战后达成的几乎都是“不平等条约”,其利益平衡点是你保留你的政权和领土、我带走我的军队和利益,否则只有彻底灭国或永远占领。两弊之间如何取舍、所签之约应否履行?

⑶爱国主义

最终的结局是双方的政府都被“爱国主义”裹挟所致,明知不应战也不得不战。全面开战前,日本政界担心被“爱国”军人刺杀,蒋则刚刚经历了一场“西安事变”。一系列的个人行为终于连锁反应引发大战,“爱国”难道那么可爱?

⑷发展路径

日本从1871年开始明治维新到打赢甲午战争只用了二十四年,走的是从体制到器物的“先难后易”的成功之路;提早十年开始的满清洋务运动,走的则是从器物到体制的“先易后难”并终于“流产”之路。泱泱大国视野若此,智也?私也?

⑸合作精神

民国新立,本应和平地“五族共和”。但各势力间又何曾有妥协、合作之精神?不仅议院玩不转,还一言不和就刀兵相见。那边一直在快速发展,这边一直在武力内耗,最终给了他人可乘之机,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现代政体,何时才能学会?

⑹仇恨教育

丧权辱国固然可耻、欺人太甚固然可恨,但唯有痛定思痛洗心革面、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明里暗里的仇恨教育甚至怂恿、默许,终会被愈演愈烈的矛盾乃至暴力冲突而反噬。历史教材,何时多些理性、少些没有出处的标准答案?

⑺信任难题

纵观战争的前因后果,互不信任不仅随处可见甚至还是主因。尽管完全有充分的理由而且同样涉及信用问题,但中苏日三国的互不信任无疑在一步步地推波助澜,而且并未用心防止误读。七十多年过去,沟通机制和信任机制,是否已经解决?

⑻思维模式

令人吃惊的是,里面的某些思维模式、行事方式居然同当下相差无几,可谓一脉相承且自成一体地成了“中国式逻辑”。是否需要回归逻辑以避免思维的误区?尤其是某些不合逻辑但言之烁烁的专家,可否眼开眼睛看世界以免误国误民?

谨以此文抛砖引玉反思那场战争,并担愿它永不再来。

(相关拙文:《回味在中国的日俄战争》《九一八,我们认真反省过吗?》。由于相关引注实在太多,在此恕不一一列举。)

日本人的归还北方四岛请愿签名(摄于札幌)

   著作推荐
   热门文章
       本站所发布的原创理论等文章(注明“法律风险管理网”)版权归本网站及作者,任何转载请注明出处“法律风险管理网”及作者姓名。
       由本站转载的各类文章,其版权归注明的来源或其原作者。该类文章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观点承担责任。如网站或作者不同意在本站发布相关文章,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本站声明